首页 > 文章资讯 > 新闻资讯
叹为观止:枪林弹雨中一群平凡的人背出了一场战争的后勤保障
更新时间:2022-08-18 12:18:22 作者:云寺手游

“**,怎么搞的嘛,慢点。”军工老韩正靠在猫耳洞的石壁上喘着粗气,看到一个渴急了的战士倒水的时候把水不小心洒在了地上,瞬间就发火了。

大家都愣住了,倒水的战士望着老韩,更是不知道所措。

老韩接过水壶,往战士们的饭盒里一个一个地倒水,倒得很仔细,没让一滴水洒出来,边倒边说:“这水是小刘用命换来的,他在过百米生死线的时候,就死了,我说过,回去的时候,把他背回去,怎么不喝?怎么不喝!喝!喝!”

闷热的猫耳洞早把战士们身体里的水分蒸干了,但大家都端着盛水的饭盒,没有人喝,大家心里都很难过。

老韩怔怔地看着大家,忽然他走到一个战士面前,抓起战士手中的饭盒,强行放到战士嘴边,边灌边吼道:“喝!喝!”

就在一个星期前,就在同一个猫耳洞,战士们刚和偷袭的越南耗子打了一场恶仗,军工老韩和小刘冒着枪林弹雨给他们背来了补给,那次他们还吃上了他们送来的热乎乎的包子。谁知只过了一个星期,再见面就只剩老韩一个人了。

这个是电影《他们正年轻》中的一个片段,两个军工老韩和小刘,虽然戏份不多,但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军工们光着身子背着沉重的物资行走在泥泞的山道上

其实在两山战场上,有那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不上前线打仗,但同样流血牺牲,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老山陡峭危险的山上背出了一条不倒的补给线。他们就是后勤保障部队,军工分队,人称“老山骆驼”。

老山军工有军人,也有民工,有年纪大的,也有十几岁的小伙子,有男人,也有巾帼女英雄。

老山地势险要,特别是随着拔点作战的胜利,阵线不断前移,有些通往前沿阵地的路别说汽车,连骡驴都走不了,只能依靠人工运送补给。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军工的“百米生死线”,所谓的“百米生死线”, 实际就是在那拉口一段军工必经之路上,敌人用炮火打掉植被后,形成无法隐蔽的一片开阔地,用狙击步枪、高射机枪和炮火封锁这一路线,战事吃紧时,即便是夜间或者有浓雾掩护的时候,敌军也会不定时炮击进行封锁。前线越是物资紧张,越军对“百米生死线”的封锁就越猛烈。


满是弹坑的“百米生死线”

在那不足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十几座高地,敌我双方阵地犬牙交错,军工每次运送物资上阵地,都要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不时有军工在穿越这些“生死线”时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红土地上。

在老山防御作战期间,许多铁血军工,数百次穿越“百米生死线” 。他们一天上下阵地5、6次,有时一晚上就得背个4、5趟,每次负重都在30公斤以上。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老韩和小刘把物资背到猫耳洞时,大口喘气,烟都没力气抽的样子,就不难想象那背一趟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辛苦。

他们一次次地与死神赛跑,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给养和弹药,他们就是延续前线战士们战斗力和生命的弟兄。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那么老山战役的胜利就是那些“老山骆驼”们用生命背出来的。

他们当中有一位叫王文国的军工副班长,在整个作战期间肩扛背驮各类物资多达4247公斤,行程2638里。

军工们背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子弹、手榴弹,炮弹、帐篷、波纹钢、医疗器械以及生活用品等等,他们上山背物资,下山还要背伤员和烈士遗体。


基本没有路,路旁还有雷区

在一次惨烈的反冲击过后,越军实施了猛烈的炮火封锁,烈士遗体运不下来。当时又正值雨季盛季,气温高,陈尸疆场的士兵们逐渐化作了让人窒息的弥天气味。

上级下达了死命令,每个党员军工必须抢下两具遗体回来,要么就不要回来。一位刚刚火线入党的小军工,冒死冲过千米生死线,背起一具烈士遗体就往回爬。

敌人的炮弹时不时就在身边爆炸,高射机枪的子弹就在眼前划来划去,他实在太累了,就边爬边对着尸体说:“战友,咱两换换呗,我来当烈士,你来背背我吧。”

当他第三次冲过千米生死线时,自己也倒下了,倒在烈士遗体旁边,累倒的。也不知道喘了多长时间,他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回去,回到活着的战友们中间去,回去继续给他们送补给。

他一拉烈士的肩膀,呼啦就下来一把肉,再拉,又是一把肉,他干脆半跪着,用双手把遗体身上的腐肉一把一把地扒掉。他木然地流着泪,小心翼翼把骨头一根一根地从浆糊一样的肉堆中拿出来放进袋子里:“好哥哥,我对不起你了,你还得陪着我再死一次,对不起了,你原谅我吧,等我活着回去了,每年都给你烧香.......”扒完看见旁边还有一具烈士遗体,他又扒了一副。这次小军工背回了两具烈士遗骨。

累不累,想想老山军工队。

但老山军工们从来不说累,因为对他们来说,只要有一口气还在那就不算累。


条件极其艰苦

@理史民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每年暑假回家,为了挣学费,都要去帮父母扛松树,3米一段的松树原木,都是砍倒了放一段时间,散掉一点水分,有大有小,我都是挑我扛得动的扛,具体多少斤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没有30公斤的。很多时候要从山谷沿着山脊扛到山顶的大路上去,说实话,很辛苦。每扛完一根,都是身上衣服全湿透,不停地呼呼喘着粗气,还不敢歇,因为坐下来了,就不想动了。那个年纪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但那种累很是刻骨铭心。所以对于“老山骆驼”们的累,很能感同身受,他们不仅仅是身体的累,他们每个人胸前都挂着光荣弹,还要面对生死。他们真的是太不容易。

很幸运也很幸福的是,随着祖国的强大,我们军队的保障系统也越来越强大。2020年,一段在中印边境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我军用无人机为战士们送上热乎乎的盒饭的视频,狠狠地让印度人羡慕了一把,也让我们狠狠地“炫耀”了一把。这是我们军队发展的一个缩影。


无人机后勤保障

我相信我们的军队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老山骆驼”那么特殊的军种,但“老山骆驼”的精神将永存!

致敬那群干出不平凡事的平凡人!致敬老兵!

参考资料《中越战争秘闻录》《那拉英雄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