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资讯 > 新闻资讯
斗地主:要不起……过……
更新时间:2022-08-24 21:01:26 作者:云寺手游


(图源:365房评)

今天深圳第二轮集中供地的结果,非常的顽强,尤其是在广州流拍率超过50%拍完之后,简直就是寒冬里的一抹暖阳,让人无比的唏嘘。城市和城市,真的是不一样,不服不行。

有些观点媒体都谈过了,咱就不嚼舌头了,结合着全国第二轮集中供地的情况,看看市场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之前在8月份,各地土拍纷纷延期,后来被证实的原因是土拍规则修改。当时市场很多观点认为,是上层担心土拍过冷,要给开发商一条活路才改的。基于这个预期,地惨股也出现了第一次集体狂涨。我当时认为不是,土拍新规是为了“控制地价过热”而出台的。从后面的各地城市发布新规后,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我的看法是对的。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当时的旧文《刀砍到自己脖子上才知道疼》。

但9月以来,土拍规则修改之后的土地市场,的确是不过热了,不,是过冷了,冷的超乎想象。

Part 1

深圳今天的情况,如果放到全国来看,是一个天大的意外。

22宗地,起始价422亿,15家房企参与,卖掉了21宗,地方政府收金450多亿,溢价率接近8%,只有一块流拍。注意,只有一块流拍。


和第一轮集中供地相比,深圳第二轮供地的表现是个渣渣——有流拍的,现场竞拍也不激烈,参与者也大都是国家队,溢价率也只有15%上限的一半。

但是,如果把其它城市的第二轮集中供地来和我大渔村相比,那他们都是渣渣。下面这张图大家看看,我在中指院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的几个城市。


啰嗦一下。

广州,9.26-27日,第二次集中供地计划出让的48宗地块仅成交23块,流拍25块,流拍率52%。

南京,9.26第二轮集中供地,共有41宗地成功出让,流拍也是1宗。但是南京原定推出的可是53宗地块,在9月23日,南京官方公告有11宗地因故撤拍了(一般理解,直接原因便是无人报名)。

9月26日,杭州第二轮集中供地,10宗竞品质地块全部流拍。

大概梳理,长春、福州、济南、天津、沈阳、广州、杭州,这第二轮土地流拍率,均超过30%。

对渔村,这是超级威风的又一次印证。所有城市的第二轮土拍规则都大同小异,但是唯独深圳走出了独立行情。这个在告诉大家:开发商,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对深圳房地产的信心依然是非常顽强的。事实是最好的说明,不是说一定要吹。

但另一方面,这是很阔怕的事情。在我掌握的中国房地产历史中,可能只有1992-1993年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大面积的流拍,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什么好事情。于企业,于地方,这都是巨大的折腾。

Part 2

阔怕在什么地方?

如果把深圳抠掉,偌大的中国卖地版图,可以说是一片秋风萧瑟。

房企集体躺倒。媒体会起标题,说这是国企央企成了大赢家,但实际上,没有大赢家。出来抬轿子的“国家队”,虽然都很积极,但是,涂了粉掩盖不了眼角的皱纹,小部分的努力掩盖不了整体的萧条。前前后后,都给观众们一种强烈的赶脚:他们使出吃奶的劲还显得力不从心。

躺倒是大判断。

原因大家也看的不少了,我认为值得进一步深究的是,哪个才是主因。很多文章的观点,把这个归于房企受制于三道红线的资金压力与恒大风波的情绪传染,我认为不尽然。

的确三道红线的监管给到开发商带来的压力巨大,恒大的情绪传染也让企业对后市忧心忡忡。但对于房企来说,也会提前做些安排,断不会集体躺倒。尤其是上面这些城市都是中国非常优质的高能级城市,拿到入场券的机会并不那么多,民营房企不至于全部都让国家队来抬轿子。

我个人理解,两个原因主要。

其一是,土地新规则卡得太狠了。比如严查资金来源等等,以及对地价与房价比值的处理。一方面加重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导致在当前这个地价情况下,开发商更难赚到钱,这个账算不过来。虽然我们看到,各地的地价溢价率降下来了,但是限售的房价也降下来了,地房比并没有改善。比如说深圳的情况,房子的限售价格下调了3-9.2%不等,但相对土地的溢价率的上升,以及包括水泥在内的建材成本的上涨,开发商的赚钱能力继续在下滑。这是我们要看到的。

其二是,有些开发商预期后面更惨。如果看深圳的情况,媒体普遍给的焦点是:中海成了大赢家。但我觉得,更大的焦点应该在:万科一块地都没参与。万科这次什么都不做,在我记忆中的深圳土地市场里,是几乎从来不曾出现过的,令我非常的意外。想想去年尖岗山的万科都会四季,那么差的利润,万科都敢拿,当天拿地当天开工。

为什么今天这20多块地,万科连看一眼都懒得去看了?

同样的还有龙湖,为什么要把这两家弄在一块儿说。因为这两家是行内公认最稳健的房企。截至年中,万科扣收(扣除预收账款)资产负债率69.7%,净负债率20.2%,现金短债比2.32,在手现金接近2000亿。龙湖净负债率46%,在手现金995亿元,现金短债比就是扣掉受限资金之后还能达到令人恐惧的3.91倍!

他们没钱?全行业最有钱的就是这俩哥了。还有一个佐证,前8月,万科可是拿地金额第一,超过1100亿。拿地金额第一的企业,在土地流拍率最低的城市连看都不看。

龙湖没动也就算了,深圳不是龙湖的重心。万科以我的经验看,实在是太意外了。我是绝对不相信万科不看好深圳的。

上面那个赚不到什么钱是一个原因(可能这个反而是万科在深圳不拿地的主要原因),综合真实地价(加上配建)依然太贵。但也许还叠加了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对后市的销售回款不乐观,预期市场会有更大的调整。

假如市场调整更大,那么很简单,影响的是房企的销售回款。这个时候,要留出足够的缓冲垫。眼下的现金短债比,是来自于市场销售量还不错的情况下出现的,下面明眼可见的销售下滑,还能不能维持安全的现金短债比,对于那些处在边缘的公司,很难讲。

尤其是H大风波让大家兔死狐悲,保命第一。

这是我的理解,Cash is King的时代。

谁的现金流增加的少,谁就会消失在土地战场上。看下面来自克尔瑞的这张表,也有迹可循。上半年,28家房企现金流出现净下滑,其中5家降幅超过50%。这些房企,都从土拍市场上消失了。而且,民企占了绝大部分。


和青年人一样,躺平,一方面是因为玩不起了,另一方面也因为不敢玩了。

Part 3

再看国家队的“狂欢”,大家都把国家队这次的胜利称作是土拍市场的“大赢家”。不仅是在深圳,全国都是。

深圳的情况,21宗卖掉的地块里面,17宗是国家队拿走的,占比超8成。

广州第二次集中供地,首日成交的16宗地块,国家队拿下13宗,占比达到81%。

其它地方也都高度类似,或是国家队,或者本土房企(也是以地方国企为主)比如:

厦门出让11宗地,国家队拿下8成。

苏州出让6宗地,国家队拿下4宗。

济南43宗,本土房企拿走8成;青岛63宗,本土房企拿走7成。

……

这其中,中海、保利是国家队里的高光。

以中海为例,不完全统计,中海这个周光是在广深南京三城就耗资超过300亿,拿下10块地。

9.26-27,广州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海拿下3宗,99亿。

9.26,南京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海拿下3宗,80.3亿。

9.28,深圳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海拿下4宗,127.15亿。

难道国家队不存在流动性问题吗?

还真别说,对于一些地产央企而言,他们的综合资质看起来的确要好上很多。截至年中,中海扣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60.2%,净负债率33.8%,现金短债比2.1,在手现金1174.3亿元。保利发展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67.6%。净负债率58.7%,现金短债比为2.6,在手现金1554亿。

都非常的安全。

这可能得益于有些央企巨头在过去长周期的发展中,经营风格一直偏于稳健所致。相比于那些疯狂举债拿地王的民企,这些地产央企长期以来的操作明显不同。从上面那个现金流负增长阵营少见央企,也可见一斑。

但,我的问题在于,难道那些地方国企也都不存在流动性的挑战?

我不认为这样,当然手头数据不够,只能是大胆给一句不那么严谨的论断:在这第二轮土拍中,除了少数稳健型央企是真正的在逆市进取之外,大部分本土房企,未必是真正的市场行为。

我今天问两位上市房企大佬为什么不来买地,他们给我的回答如下:

一位说:斗地主,要不起……过……

另一位说:等。

猜你喜欢
最新资讯